在建筑施工、设备安装等领域,有时由于工期紧张或作业需求,不得不进行夜间吊装作业。然而,夜间的特殊环境给吊装作业带来了诸多额外风险,需要作业人员给予特别关注,以确保作业安全与顺利进行。
照明问题首当其冲。良好的照明是夜间吊装作业的基础保障。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充足、合适的照明设备,确保吊车操作区域、货物吊运路径以及周边环境都能被清晰照亮。一般可采用大功率的投光灯,均匀分布在作业现场周围,避免出现照明死角。同时,要对照明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,防止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故障。例如,在大型建筑施工现场,可在塔吊上安装多个投光灯,从不同角度照射吊装区域,让吊车司机和作业人员能清楚看到货物的起吊、移动和放置位置。此外,吊车驾驶室内也应配备独立的照明装置,方便司机查看操作仪表和控制设备。
人员状态与疲劳管理不容忽视。夜间作业容易使人疲劳,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。因此,要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轮班制度,避免连续长时间作业。在作业前,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充分的休息和饮食安排,确保他们精力充沛。同时,可通过设置短暂休息时间、提供提神饮品等方式,缓解作业人员的疲劳感。例如,每工作 2 - 3 小时,安排 15 - 20 分钟的休息时间,让作业人员放松身心。此外,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,提高他们在夜间作业时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使其时刻保持警惕。
安全警示标识要更加醒目。夜间环境视线相对较差,为防止无关人员误入作业区域,必须在作业现场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。使用反光材料制作警示标识牌,如在作业区域边界设置“禁止入内”“注意吊装”等标识牌,即使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,也能引起他人注意。同时,在吊车的起重臂、吊钩等部位安装警示灯,闪烁的灯光可有效提醒周围人员注意吊车的位置和运动状态。此外,在货物上也可粘贴反光条,便于作业人员在夜间清晰观察货物的位置和状态。
通讯与协调需更加顺畅。夜间作业时,由于环境噪音和视线受限,通讯不畅可能导致指挥失误和操作事故。因此,要确保作业人员之间的通讯设备性能良好,如使用高质量的对讲机,并提前统一频道和通讯用语。指挥人员与吊车司机之间要保持密切沟通,指挥信号要清晰、准确,避免产生误解。例如,指挥人员可采用哨声与手势相结合的方式,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,哨声能有效传达指令,同时配合明显的手势,让司机能准确理解操作意图。
设备检查与维护要更细致。夜间作业前,对吊车及相关设备的检查要比白天更加细致。除了常规的检查项目,如吊车的制动系统、钢丝绳、吊钩等,还要特别检查照明设备、警示灯等夜间作业必需设备是否正常工作。同时,由于夜间温度可能较低,要检查设备的润滑油、液压油等是否适合低温环境,必要时进行更换或预热。例如,在寒冷的冬季夜间作业前,对吊车的发动机进行预热,确保设备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性能稳定。
夜间吊装作业需要在照明、人员管理、安全警示、通讯协调以及设备检查等多个方面额外注意,只有将这些问题都妥善解决,才能有效降低夜间作业风险,保障吊装作业的安全与高效。